存款难做,真是互联网造成的吗?

12.03.2017, 吸金锦囊, 存款类, by .

存款难做,真是互联网造成的吗?

 【举个例子】 
        某考生说:因为今年的高考题太难了,所以没有考上大学。

仔细一想,不对:考不上大学不是因为考试题难(因为所有的考生面对的都是这套难题),而是因为排名不够靠前。

题目再难,也有第一名;题目再简单,也有最后一名。

还有,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存款也是一样的:资金的“互联网化”是每家银行都面临的问题,要难大家一起难(当然城乡之间的发展会有一些不平衡),最关键的还是你这家分行/支行/网点到底“会不会做存款”,也就是说:在蛋糕自然增长有限的情况下,你要学会比别人“切”的更多一些。

“行外吸金”本质上就是一套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具体方法:在蛋糕已经不会自动变大的市场上,你要学会主动去市场上“切蛋糕”,把同业的存量变成自己的增量,先行者胜。

一旦掌握了“切别人蛋糕”的能力,整个蛋糕的大与小就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了。

“存款难做”的真正原因何在?

        首先是长期以来的“自毁长城”。

如果说“互联网化”不是增存难的主要原因,那么“逢人只会卖理财”才是对存款最严重的自我戕害。理财当然要卖,但是卖出去不难,关键要看卖给谁和怎么卖。

近几年来,大多数银行的营销逻辑都是“行内存款→行内理财→行外理财”,还有大多数银行仍然这样做,导致存款的全年负增长,幸亏“四大行”觉悟的比较早,在某些地区成为2017年唯一存款正增长的银行。

正确的姿势应该是笔者在“行外吸金”课堂上天天都在讲的:“行外存款→行内理财→行内存款”(具体技术细节和话术请参考笔者的“行外吸金”课件)。

        其次,开口只会讲收益。

增存是一件全员的事儿,有些领导习惯性地还是把存款任务主要压在客户经理头上,浪费了自己的“士兵”资源不说,客户经理见到客户只会“说理财、讲收益、求购买”,如果客户用的是行内存款买理财的话,还不如不卖呢!收益高的时候转化存款,收益低的时候资金流失,谈何增存?

正确的姿势应该是:预约行外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而在理财到期后剥离和配置出一部分的定期存款,以及通过增配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品种来增加客户的黏性,促进交易的活跃度,进而增加活期存款的沉淀机会(课上给大家的具体话术请复习和应用)。

在产品销售中只会讲收益的客户经理是没有前途的。

        再次,不熟悉存款产品的内涵。

由于形态简单的产品缺乏卖点和特点,所以活期和定期存款的营销最难:很难找到充足的理由让客户一定把存款放在自己的银行。其实,存款不乏卖点,只是不太好挖掘。

请回忆笔者在课堂上带大家做过的那个头脑风暴练习:“定期存款好在哪里?客户处于什么样的“动机”会存定期?”把这些内容掌握住,主动开口向客户宣讲其他银行很可能不会讲的那些存款的“亮点”并予以引导,增存并非难事。

除此之外,借助一些创新型存款产品的“相对优势”行外吸金,也是快速增存的不二法门。

        最后,存款指标很难像产品销售一样穿透考核到人,这牵涉到员工增存的“动力问题”。

存款业务天然的特性导致了考核上的困难,但是厘清如下几个问题后,难题就一点都不难了:活期和定期分别由哪些客户以什么样的形式贡献?这些客户所对应的岗位是哪些?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在哪些岗位上该如何进行过程管理和考核,关键指标是什么?怎样提取数据?怎样过程管理?

只把存款考核到网点,就等于没有考核。所以,在网点层面的“二次分配”上,必须针对个人有存款业务的明确导向,并且落实到相关数据和绩效兑现上来。很多聪明的网点管理者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也让笔者在调研中受益良多,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