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考核”系列之一:目标指向原则

12.12.2018, 新闻动态, by .

“懂考核”系列之一:目标指向原则

“懂考核”系列之一:目标指向原则

“懂考核”系列之(一)
   目标指向原则
 

      2018年夏天,本公众号相继推出了“懂存款”系列的六篇文章,系统阐述了储蓄存款的类型、结构、特征以及相应的业务驱动方式,适用于商业银行个人业务条线的管理者和存款业务经理参考阅读。

      如果说“懂存款”系列文章回答了有关存款业务的“能力问题”,那么我们还需要关心一个更重要“动力问题”。能力和动力,构成了前进和发展的双轮驱动。

      动力从哪里来?

      短期内,可以依赖环境和氛围;

      中长期看,还需要机制的配合。

      绩效考核关系到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每个机构和员工的经济利益和工作干劲。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能够激发考核对象的内生动力,从而通过正确的工作方法实现组织目标;反之,则形同虚设,或者不能起到精准的驱动作用。

      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是否有规律可循呢?

      笔者根据近年来对个人业务绩效考核的观察和分析,提出六项基本原则供读者中的管理人员参考。

      由于涉及问题比较复杂,我们还是通过六期系列文章的形式展开有关“懂考核”的讨论。

 
NO.1
目标指向原则
      我们常说:没有好的过程,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绩效考核的首要关键是区分“过程”和“结果”。

      有些管理者喜欢把很“酷”的一句话挂在嘴边:“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只要达到我要的结果,我就怎样怎样奖励,否则……”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句型”可能适合“总-分-支”结构中的所有环节,但如果下沉到“支行-网点”和“网点-员工”层面,就非常不适合了:支行对网点的管理和网点对员工的管理,就是既要管过程,又要管结果,甚至管过程要比管结果的比重更大。

      如果将这个思路延展到考核端——

      对组织的考核目标应该以结果为主;

      对个人的考核目标则更要关注过程。

 

【讨论:要不要考核“代发工资”?】

      说到存款,必谈“源头资金”;欲求“源头资金”,必考核“代发工资”,包括代发户数和代发额。

      但是笔者认为:代发业务并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考核代发”适用于网点端员工之间的公私联动(因为它是个过程),而并不适合于作为一级行对二级行和二级行对网点端的考核指标(因为它不是结果)。对后者而言,考核“存款增长”就够了,存款找不到来源,自然会在几十种来源里找,有条件通过代发来提升存款的,稍加引导和提示,网点自然会去做。

      优质代发户是有限的市场资源,不是每个分支行都具备持续新增的条件,如果为了考核“代发”而考核“代发”,可能反而得不到“增户增存”的效果,下级行被逼无奈,硬着头皮去“代发”:要么是户小钱少,疲于应付;要么就是资金快进快出,有名无实。

      “代发”业务的目标定位是什么?一是活期存款诸多来源之一;二可以增加基础用户。

      “代发工资”是存款中“活期”的八大来源之一(详见本公众号历史文章《活期存款的八大来源(附策略)》)。显然,把它与“存款增长”和“客户增长”放在同一级的考核体系中,不仅有“种属类平列”的逻辑问题,也会造成了考核上的重复。

      “代发工资”是基层支行网点可选的增存手段之一,而并非必须要去追求和考核的结果。通过吃饭不饿肚子才是目标,至于用刀叉还是用筷子,无需单独要求,因为饿了自然要吃饭,吃不到自然要想办法,不必把“吃饱饭”和“用筷子吃”放在一起作为同时追求的终极目标。此二者,事异而理同。

 

【讨论:吸金笔数和金额,考核哪个?】

      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行外吸金嘛!当然要金额了!而且要大金额。在这样的“大单思维”引导下,必然是统计、通报和奖励那些吸金的大单。

      其实,金额和大单都是结果,但笔数是过程。没有过程就不可能有结果,如果对网点一线直接考核这个结果,必然跑偏。为什么呢?首先来看一下,我们最想要的“大单”是怎样产生出来的?我们常说:越努力,越幸运。“努力”什么?开口营销的数量和技能(成功率)。努力多了,幸运自然就来了。(买的彩票越多,越容易中到大奖)

      大单包含了非常多的“运气因素”。所以,一味宣导“出大单很光荣”,只会引导一线营销人员关注能出大单的大客户和熟客户,必然忽略需要日积月累的中低端客户和生客户。到头来,打开客户面的问题,维护重心下沉的问题和各岗位全员发动的问题等等,都无法得到真正解决。

      所以,与其宣导“出大单很光荣”,不如在激励和荣誉体系中充分体现“多出单更光荣”——一级行统计分二级行每天的“点均吸金堵漏笔数”;网点关注当日全员吸金堵漏的笔数。这样,不仅能激发员工集体荣誉感,让收获与付出对等,还可以让吸金增存“常态化”(而不是“时点化”)、“全员化”(而不是“个人化”)。

【小结】

层级越高,越要考核结果,多提要求。

层级越低,越要考核过程,多给建议。

如果组织的目标是A——

有时,可以直接考核A;

有时,不妨通过考核B而得到A。

这需要管理者的智慧:

理解业务,参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