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定投”系列之五:变投会更好吗?

08.03.2019, 新闻动态, by .

“懂定投”系列之五:变投会更好吗?

“懂定投”系列之五:变投会更好吗?

 行外吸金 王海翔 行外吸金 5月3日

导 语

    人人都说定投好,怎样定投才算好?

    从本期开始,“行外吸金”公众号将陆续推出“懂定投”系列文章。

    区别于市面上的泛滥之作,本系列专题不赘述基础知识,而是与读者进行一些有关“定投”的深度思考和专业讨论,一道走出常见误区,澄清重要概念,破解操作难题,以期帮助(或通过理财经理间接帮助)投资者从“定投”中收获真正的价值。

 

专题五:变投会更好吗? 

 

 既然主题是“定投”,为什么还要讨论“变投”呢?没有规律和原则地乱投,肯定不如有策略和计划“定投”,但是既“定时”又“定额”的投资会不会稍显死板?      “变投”变的是什么?金额和时间。      变哪个更好?还是都变(同样时间和概率内盈利更多)?

 

1

 

定投还有优化空间吗?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定投也不例外。      “定时”投资虽然分散了选股风险,但是在每个投资周期内,大概率还有比扣款日净值更低的日子。就像天天去超市关注鸡蛋价格的人,似乎更容易买到便宜一些的鸡蛋。      “定额”固然可以使投资的价量呈现反比关系,但是降低成本的边际效果会随着定投笔数的增加而趋近于零。而且在不同的指数区间定投同样的金额,好像也有问题。

      如果这样看,“定投”的确存在可优化的空间。如何优化呢?

 

2

 

一定要按月定投吗?

 

      经常有人问我:既然定投的效果这么好,把“按月定投”改为“按周定投”可以吗?      既想让定投更好地发挥“摊低成本”作用,又无法掌控每次投资时基金净值本的高低,那么屡次定投成本的方差,也就是这些数值的离散程度,就是影响平均成本最重要的因素:方差越大,摊低成本的效果越突出,反之则不明显。      其实,对于一个无序波动的市场来说,按月还是按周同频截取其中的离散值,其方差并无差别。例如,在1到8这列数字,按周定投1个单位的平均成本是4.5×8=36。如果按月定投,选取1和5定投4个单位的平均成本是24,在2和6上投是32,在3和7上投是40,在4和8上投是48,而这四个数字的平均值还是36。

      虽然在理论推导上确实没有什么差异,但是根据实际操作经验,月定投价格的离散度可能略微高于周定投,因此降低成本的效果会更突出一些。笔者也曾选取了若干年的实证数据进行试算,结果也支持这个定性的分析,具体原因还有待论证。

      聪明的读者可能顺势提问:照这样说来,双月定投可以吗?季度定投可以吗?半年或者一年定投一次呢?我们就此打住,给读者留一点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另外,交易成本时间成本,也要在实操中被充分考虑。

 
3

 

定额不定时可以吗?

 

      在锁定月投资额之后,月内买入时机由投资者自主选择,通过选择“更低的价格”成交而降低成本,可以吗?      这样的讨论其实又绕回到了《“懂定投”系列之一:不做定投行吗?》这篇文章讨论的“原点”。当时,就是在坦然接受了自己在择时上的有限性之后,才展开了关于定投的讨论。如果具备主动择时的能力,就完全可以跳出这个话题,改为单笔赌投就好了。此为第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悖论:“定投”适合不以投资为业的投资达人,“达”就是通达、明智。明智的表现之一就是“知道把时间花在哪里”。但是,如果选择定投后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盯盘选时上,反而有违初衷。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首要任务并不是浪费宝贵的时间精力于多赚几个百分点的投资收益,而是将自己的先天和后天优势,在本职工作中变现为更多的本金。

      结论:“不定时”只存在于理论的可能,可操作性不强,时间成本巨大,耗费心力,影响情绪。

 
4

 

定时不定额行吗?

 

 “傻瓜定投”好处确实很多,但也不能满足于真的当“傻瓜”。每个月进行一次简单计算的时间和智力成本,当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正如我们反复强调的:定投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在(相对)便宜的时候多投,在(相对)贵的时候少投,也就是价量成反比关系。所谓的“变额”,就是把这句话里的“多”和“少”前面加一个“更”字。      在此,向大家介绍三种“变额定投”的方法:

第一种:大跌加投法

【方法】

      如遇上证综指(或所投基金类型对应的指数)当日(单日)下跌超过3%,在收盘之前手工加投一笔与定投相同的金额。

【举例】

      假如某投资者定投的是上证50相关指数基金,每月定投3000元,某日上证50指数跌幅在交易结束之前下跌超过了3%,可以手工增加一次3000元的单笔投资。

【点评】

      符合大多数人“抢便宜货”心里,直观,容易理解,便于操作。缺点是遇到下跌中继的时候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扩大浮亏。

第二种:段性定额法

【方法】

      按照指数的运行区间设定不同定投额。

【举例】

      假如某投资者定投基金的比较基准是上证综指,那么可以这样设定月投额:

      上证综指在1000点以下,月定投5000;

      运行在1000-2000区间,月定投4500;

      运行在2000-2500区间,月定投4000;

      运行在2500-3000区间,月定投3500;

      运行在3000-3500区间,月定投3000;

      …… 确保指数与定投额反向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可以不是线性的——可以在指数波动区间的两端加速增减。

【点评】

      调整频次很低,更有利于“高率低频”定投而把握大局。

第三种:指数量化法

【方法】

      以初次定投为基准,随后每期的定投额可以根据指数涨跌随时调整。每个月定投额的计算公式就是:

      其中,

      Q代表每月定投额;

      Q1代表第一个月的定投额;

      Qi代表第i个月的定投额;

      I1是首次定投时的指数;

      Ii是第i个月定投时的指数;

      n是放大系数,如果资金相对充裕,希望达到更好的摊低成本效果,n可以在1以上放大(但是绝对不能小于1)。

【举例】

      假如某投资者定投创业板基金,首次定投4000元,首次定投当日创业板的指数是1500点,他将放大系数定为2。

      第二个定投扣款日当天,创业板指数是1650,这样,定投额就是:

      以此类推,第五个月定投的时候,创业板指数如果是1300点,这个月的定投额就是:

      可见,“n=2”这个放大系数的作用相当明显。当然,有条件的投资者也可以设定为某个合适的分数,计算起来也并不麻烦。

【点评】

      这种定投方法虽然充分发挥或放大定投的天然优势,但不适用于市场处在极端情况下开始的定投,计算也稍繁琐。好在,现在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交易软件上都加载了类似“智能定投”的功能,有兴趣的投资者也可以下载科学计算器的手机应用,自行操作。

 
小结

 

① 如果运用得当,变投会比定投更好。

② 不变时间,降低出错率和节约时间。

③ 变金额,可以放大定投的天然优势。

④ 确定每月定投日,相机调整定投额。

 

      有人说:定投最难做到的是“坚持”。

      任何一件事情,“坚持不住”无外乎两个字:一曰“懒”,缺乏动力;二曰“急”,缺乏耐力。二罪同源:并未充分理解和认同这件事的核心价值。因此,我们把这个重要话题留在了本系列的“大结局”。

      请关注下期文章:《“懂定投”系列之六:坚持不住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