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外吸金:存款新规引发的几点思考

03.17.2020, 吸金锦囊, 存款类, 新闻动态, by .

行外吸金:存款新规引发的几点思考

行外吸金:存款新规引发的几点思考

《存款新规》引发的几点思考

      在全球降息,释放流动性以刺激经济的大环境中,商业银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出台“存款新规”之目标,就是在维持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前提下,通过规范产品发行和降低储蓄存款综合付息率,为贷款利率打开下行空间,以存补贷。

      站在客户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储蓄客户“让利”(少得存款利息)给贷款客户(少付贷款利息),实现三赢:

      ① 确保银行的净息差;

      ② 鼓励存款客户投资;

      ③ 降低贷款客户成本。

      不难联想到:前不久执行的存量贷款客户“LPR换锚”,也是在变现实现上述的第三个目标。

      作为分支行和网点端,负债业务的考核压力并不会因为“新规”的出台而减轻,反而更增加了市场竞争的难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提前做好准备,提早着手应对“新政”下的“吸金新常态”。

事件背景

      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提出:

      一是各存款类金融机构应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利率和计结息管理有关规定,按规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

      二是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并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

      三是中国人民银行将存款类金融机构执行存款利率管理规定和自律要求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同时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上述情况纳入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

 

1. 该拼“软实力”了

      产品是“硬实力”,能力是“软实力”。产品是“武器”,能力是“武艺”。虽然武艺比武器重要,但是以前武器(靠档计息/大额存单)的那么好用,好汉无用武之地。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对那些早已习惯收益不高,大额存单经常断货的银行小伙伴来说,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以“高息揽存”为常态的机构来说,挑战就很大了!对客户没有把控,对产品没有理解,开口只会讲收益,收益一低就束手无策的营销人员,将受到最大的冲击。反之,则相对优势反而明显,“新政”是件好事。利率打平之后,才是公平竞争之始。 

2.“相对高”也能吸金

      还记得我在课上给大家讲过的“竞马策略”吗?现在终于用上了!在那个模型中,我从来就没有教大家用产品的绝对收益吸金,用的都是“相对比较”法。所谓“精准吸金”,就是找准客户在行外的资产形态,摸清客户的心理和需求,只要比他的现有状态(很可能没有得到专业人员的维护)好一些,资金一样可以被我们吸过来。 

3. “好”比“高”更重要

      任何金融产品,都符合“三性不兼”的规律。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产品,都是在流动、安全和收益三者(由于不能同时具备优势)权衡选择的结果。“存款新规”影响到的,只是“三性”中的收益性而已,如果把流动性和安全性问题给客户想到、讲清、选好,一样可以受到客户的青睐。靠收益吃饭,本身就是把财富管理这个复杂问题“过度简单化”的痼疾。要知道,“好”比“高”更重要,“高”是片面的,“好”才是“最适合”的! 

4.“复杂产品”的舞台宽广

      简单产品拼收益,复杂产品拼实力。在市场份额和客户资产的竞争中,“上马”(权益投资类和复杂期交类)产品是致胜之关键。产品越复杂,对营销人员个人的专业素质要求越好,满足客户需求的层次越深。一旦成交,对客户及其资金的“绑定效果”也就越明显。在简单产品魅力渐失的时候,复杂产品的舞台将更加宽广。平时在复杂产品方面的学习和积累,将在新环境下更有施展空间。不依赖高收益,“十八般兵器”都会用,存款和全量资产才能同步增长。

 

5. 回归“全客经营”的本源

      吸金,吸的是客户的情;稳存,稳的是客户的心。说一千道一万,如果没有与客户关系的深化和稳固,如果得不到客户的认可与信任,即使“以利吸金”成功了,也是暂时的。近些年来,本人一直倡导“全客经营”的概念,就是想提醒学员们,把眼光拓宽一些(主动管护更多的客户),再放远一些(懂得“有耕耘才有收获”的道理)。要知道,“客户有人管”比“收益我最高”重要百倍。真正吸引客户的,不是收益,而是人——专业的理财经理! 

6. 会了,也就不累了!

      我经常想一个问题:人与人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每次文章发表之后,往往是那些优秀的管理者和一线人员会主动告诉我他们就是这样做的,主动帮我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但是也会有人抱怨说这样好累,很多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想到一句话: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因为不会,所以累;努力学会,自然不累。其实,“会”与“累”,难免要占住一头。聪明的读者,你会选哪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