趸交保险,卖的越多越好吗?

01.07.2018, 中收类, 吸金锦囊, by .

趸交保险,卖的越多越好吗?

1. 销售收益高的产品创造价值吗?

        传统而低效的销售模式是:“讲产品→比收益→求购买”。

收益不高就卖不出去,不说“收益”就张不开嘴,已经成为银行产品营销的通病和顽疾。

有专业能力的是那些除了“收益”,还能跟客户聊其他主题(例如安全性、流动性、便捷性、独特性、品牌价值等等)的客户经理。

有出息的客户经理,不是把低收益的产品卖成高收益的产品,而是把高收益的产品转化(或剥离)为低收益的产品,实现客户和银行的“双赢”。

如果一味地用“高收益”去讨好客户,即使当时把产品卖出去了,也收获不到客户发自内心的信赖。

用“利益”结下的客户关系,也容易因“利益”而破裂。因为没有人能保证自己销售的所有产品收益永远是最高的。

2.“卖给谁”比“卖多少”更重要!

        在“行外吸金”理念框架中,“趸交保险”被定义为“卖给谁”比“卖多少”还重要的产品。

趸交保险是银行的“代理产品”;定期存款是银行的“自营产品”,用“代理的保险产品”PK掉“自营的核心存款”,会划算吗?把趸交保险卖给了自己的存量存款,无异于杀鸡取卵。

从某种意义上说,趸交保险也是因为不善于销售期交保险的无奈之选:毕竟要靠它挣中收、拿绩效。

其实,期交保险才是赚中收、黏客户、增存款的最好产品。

趸交保险的销售对象应该是“在行内有资产但是产品没有到期的客户”,预约销售存量客户的行外资金。(具体话术可以参考课堂笔记)

简单说,如果把趸交保险作为“行外吸金”的工具,客户经理就是创造价值的,客户资产、销售规模和中收创造三全其美;如果用它承接和转化了行内的存量存款,那就没有创造任何价值。

万一合作的保险公司不太仗义,再去私下“二开”那些客户的到期资金,银行真的就是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

“把保险卖错了人”是存款上不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趸交保险这个产品而言,卖的“多”不算本领,卖的“对”才厉害!

3. 过程管理和考核导向是关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想清楚“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

道理谁都懂,但是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大多数人都是“逐眼前利”的,所以任何正确的思路如果没有考核保障和落实,都是空谈。

网点负责人(营销副职)如果只关心卖了多少,不问资金来源,那就是“粗放式管理”。反之,按照不同类型的资金来源(存款转化、产品转化、行外吸金)对应不同的绩效买单,才称得上是“科学管理”和“细化管理”。

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件事只有网点可以做得到落实(逐笔询问与核查),分支行和个金部是无法掌握销售资金来源数据的。

那么,网点管理者会觉得麻烦吗?

第一个选择:粗放销售导致从一月份开始“时点”就带着“日均”一起跳水。

第二个选择:在过程督导和细化考核上用心、努力,换来扩大资产、护住存款、赚到中收。

答案自明,只需行动。

结论:

  • 卖趸交的关键不是“卖了多少”,而是“卖给了谁”:
  • 如果用于“行外吸金”,那就越多越好。
  • 如果转化了自己的存款,那就不如不卖。